當前位置: 首頁>> 經濟貿易>> 區域經濟
 
中部六省發揮優勢落實“促進中部地區崛起”戰略
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.prettygoddess.com   2007年08月13日   來源:人民日報

    走中原,去贛中,到皖北……仲夏時節,中部大地萬木蔥蘢生機勃勃!

    山西、安徽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六省,地處我國中部地區,承東啟西,接南連北。在落實中央提出的“促進中部地區崛起”戰略任務中,中部各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,抓重點、顧全局,打基礎、謀長遠,全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。

    夯實農業基礎,加速產業化進程

    中部崛起,“三農”為重。中部地區有農村人口2.4億,以占全國10.7%的國土養活著28.1%的人口。統計表明,除湖北外,中部各省農業人口比重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;整個中部地區的農業人口比重為76.8%,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.7個百分點。在中部六省中,有4個省的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,最高者為河南省,高出11.1個百分點。

    農業仍是中部的主要優勢,促進中部地區崛起,必須做好農業這篇大文章。在中部地區建設全國糧食核心主產區和優勢農產品基地正成為共識。今年6月底,中原大地傳來喜訊,糧食生產大省河南在歷經罕見的暖冬、病蟲害及干旱影響之后,夏糧總產仍達594億斤,比上年增產23億斤,同比增長4%,再次穩居全國第一。

    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持續努力,也在湖北等地結出碩果。繼2006年全省糧食總產達到2210萬噸、主要經濟作物產量刷新歷史紀錄,今年湖北夏糧再獲豐收,增產33.96萬噸。全省糧食生產逐步向大型優質商品糧基地和其他糧食主產區集中,已在糧食主產區建成1000萬畝高標準農田。安徽省在小麥高產攻關中,突出抓大縣、大片和大戶,通過示范擴大輻射面。目前,安徽已在3800多個村建立600萬畝小麥高產攻關核心示范區,實行“統一技術規程、統一品種、統一機播、統一田管、統一機械收獲”。

    目前,中部地區糧棉油產量占全國的30%至40%。近幾年,全國糧食增產的一半以上來自中部。

    如何使農業大省轉變為農業強省?關鍵之一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,從“大糧倉”跨向“大廚房”。近年來,河南省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,把農田變為“第一車間”,從技術創新到市場創新,再到品牌化經營,河南食品正大規模進入國人的“廚房”:全國每10個餃子里有4個是河南“思念牌”的,每10個湯圓中有6個是河南“三全牌”的,每10根火腿腸就有5根出自河南雙匯。周口蓮花味精、駐馬店十三香調料等30余類農副產品,市場占有量居全國前列。目前,中原大地2800余家新興農產品加工企業正迅速崛起。

    農業產業化正在中部地區扎實推進。湖北省加強優勢產業板塊基地建設,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,已形成銷售收入過5億元的加工型龍頭企業50個、創匯超1000萬美元的工貿型龍頭企業50個。湖南省目前已初步形成優質稻米、柑桔等十大優勢產業帶,以“隆平高科”等為代表的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茁壯成長。“十一五”時期,隨著全省1200萬畝超級稻和向全國推廣6000萬畝超級稻產業工程的實施,湖南將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糧食增產做出更大貢獻。

    選準突破口,走新型工業化道路

    采訪中,記者聽到最多的是,促進中部崛起,絕不能走拼資源、拼環境的粗放型之路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,各省把推進新型工業化作為“十一五”時期促進中部崛起的重要突破口。

    與全國平均水平比,第二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,中部低7.2個百分點;城鎮非公有制經濟勞動力占比,中部低20個百分點;第一產業勞動力占比,中部高4個多百分點。這說明,在工業化水平上,中部地區明顯滯后。

    中部六省也有其工業優勢:擁有全國最大的中、厚、薄板和特殊鋼基地,最大的中型貨車生產基地,最大的重型機床和包裝機械生產基地,我國第二大汽車生產基地等,已形成以煤炭、電力、冶金、機械、化工、紡織等為主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。然而,產業結構畸輕畸重,超重型、原料型、初級型是中部一些省份工業結構的主要特征,工業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。

    山西是煤炭大省和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,2006年,煤炭經濟拉動該省經濟增長近5個百分點。多年以來,“因煤而富”的山西,也因煤“負債”,生態遭破壞,環境受污染,付出了不小代價。2006年,山西省委、省政府提出,建設國家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。從“能源基地”到“新型能源基地”,標志著山西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將開始走上潔凈、節約、細加工之路。

    “十五”期間,山西實施了關井壓產、資源有償使用、改革采煤方法、擴大洗選比重、聯網監控瓦斯等“組合拳”。為進一步擴大戰果,進入“十一五”時期,山西確定煤炭工業產能“零增長”目標,并選擇走以四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的經濟轉型道路。

    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,工業化進程滯后,安徽的決策層對省情有著清醒的認識,但并不是急于求成,而是立足實際,揚長避短,真抓實干。2004年11月,國家唯一的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落戶省會合肥。發揮自身比較優勢,合肥市計劃到2020年建成國內一流的技術創新中心、知識創新中心、高層次人才聚集中心和創新型示范基地。經過兩年多的努力,合肥在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。2006年,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366家,占全省的44%;高新技術產值達到631億元,比上年增長29.3%。今年,安徽全省科技投入和全社會研發經費較2003年增加了3倍,創新環境和創新能力將進一步提升。

    今年初,湖南提出,要實現富民強省的發展目標,必須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,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,走新型工業化道路。意大利菲亞特公司的幾位工程師日前來到湖南湘潭市楠竹山鎮,他們將在這里的眾泰江南汽車公司工作一年時間,之后,來自菲亞特的藍旗亞車型生產線可望在此落戶。這是湖南發展現代汽車產業計劃的一個縮影。到2010年,湖南將形成每年40萬輛轎車的產銷規模,加上帶動發動機、零部件生產,可新增工業產值500億元。

    工業興省戰略在湖北深入推進。隨著企業改制的基本完成,科教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“平臺”逐步建立,湖北新型工業化步伐加快。2006年,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670億元,同比增長25%,為“十五”以來最高水平,高出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幅8個百分點。

    推進城市群發展,發揮集聚帶動效應

    現在,從鄭州市驅車前往位于開封市的河南大學,只需用時40多分鐘。從鄭州的核心區到開封的核心區也只需要7元錢車費。兩城之間的通訊實現了非長途化,金融同城結算正在推動。河南省委、省政府提出的“中原城市群”戰略構想,在范圍上包括9個城市,以鄭州為中心到達其他8個城市,只有一個半小時車程。

    “中原城市群”人口占河南40%多,經濟總量占60%,教育資源、科技資源、優勢農業資源富集。可以說,實施這一戰略,抓住了中原大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牛鼻子。

    “中部要崛起,城市應先行。”改革開放后,我國東部地區發展很快,14個沿海開放城市帶動東部經濟整體上揚。與東部相比,中部地區城市體系發展不足,城市化水平滯后東部10個百分點左右,中心城市的實力也相對較弱。以中心城市帶動區域發展,是中部地區的現實選擇。

    今年,江西省已正式啟動“環鄱陽湖城市群”發展和建設,這是國內首個環湖城市經濟圈建設規劃,包括鄱陽湖周邊的南昌、九江、鷹潭、景德鎮、上饒、撫州6個城市。按照南昌的制造業,九江的石化、港口、造船業,景德鎮的陶瓷、旅游業,鷹潭的銅冶煉業,上饒的精密機械加工,撫州的特色農業等,各城市將協調產業布局和招商引資。江西將為“環鄱陽湖城市經濟圈”投入331億元資金,規劃400個建設項目,力爭到2010年在這些地區實現城鎮化率達45%。

    從河南的“中原城市群”到湖北的“武漢城市圈”,從湖南的“長株潭城市群”到江西的“環鄱陽湖城市群”,從安徽的“沿江城市群”到山西的“太原經濟圈”,城市群凸顯著規模效應及其輻射帶動能力。這些城市群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最高、投資效益最好的地區。2006年,“武漢城市圈”實現生產總值、社會固定資產投資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均占全省60%以上。“長株潭城市群”的生產總值、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占湖南省的37.6%和38.2%,增長速度高出全省2個百分點。“中原城市群”人均生產總值高出全省近37個百分點,城鎮化水平高出全省8.8個百分點。“沿江城市群”則集中了安徽的家電、建材、汽車等支柱產業,擁有亞洲最大的水泥企業,是我國第三大家電生產基地。

    “中部暢,全國通”,以城市群發展為抓手,中部各省將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放在突出位置。河南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連續3年年增1000公里,今年可望在全國率先突破4000公里。擁有百年鐵路史的武漢市正在構建我國鐵路四大樞紐之一、六大客運中心之一,4年后,坐火車從武漢到北京或上海有望縮短至4小時,到廣州只要3個半小時,到重慶或西安只需6小時左右。

    作為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,城市群的發展,將促進中部地區早日成為我國城市化發展新的動力區域。城市群的集聚,正在推動中部六省加強協作。在今年4月底舉行的第二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開幕式上,中部六省的省長分別手持6個花瓣,共同聚合成博覽會會徽,象征著中部六省正由過去的“各自為政”走向“攜手共贏”。

    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,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,是中部崛起的根本保障。

    發展為了人民,發展依靠人民,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,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、最直接、最現實的利益問題,正成為中部六省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。

   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

    今年5月,山西9個城市與省政府簽署“軍令狀”——關停197座300立方米以下的高爐。除了鋼鐵行業,此次受到“沖擊”的還有焦炭、電力、水泥、電石和鐵合金產業,其中焦炭年內要淘汰產能859萬噸,電力要關停機組66萬千瓦。

    新的發展階段,不僅發展目標是新的,更重要的是發展的內涵是新的,發展的方式是新的。

    “發展不能以犧牲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代價,我們決不要污染的GDP!”從2006年開始,山西決定用5年時間,在全省11個重點城市和32個重點市縣實施“藍天碧水工程”。這些地區的經濟總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均占全省總量的60%以上。

    2006年,江西省合同外資金額達到40.31億美元,合同外資項目數982個,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8.1億美元。而此前的1984年至2003年的20年間,江西實際引進外資不到40億美元。正處于發展黃金期的江西,也格外重視環境保護。在2007年招商引資工作中,江西強調:不準引進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,不準引進危害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項目。

    引導各級領導干部切實轉變發展理念,樹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政績觀,中部各省進一步調整經濟社會發展以及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等。今年4月,山西省公布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評價考評結果,首次采用了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考評體系。此前,河南省也已制定《縣域經濟發展評價監測方案》,這一新的地方經濟評價體系,主要包括13項指標,重點體現全面、協調、綠色GDP,引導各地在加快發展時,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及可持續性,更加注重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。

    民生指標成為剛性約束

    經濟發展,社會進步,最終都要體現在改善民生,解決好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。

    江西在今年全省兩會上提出,用兩年時間實現“四個全覆蓋”,即城鄉困難群眾最低生活保障全覆蓋,城鄉困難群眾大病醫療救助全覆蓋,城鄉義務教育免學費和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全覆蓋,農民和缺乏基本醫療保障的城鎮居民合作醫療全覆蓋。同時明確了就業、養老、醫療保障、貧困救助、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等8項民生重點工程,由省長與11個設區市的市長簽訂《民生工程責任狀》,納入政府年度目標予以考核。

    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,健康水平不斷提高,是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標志。在發展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,武漢積極探索和改革,逐步推行醫藥分家、雙向轉診、大醫院醫生下基層坐診等。最初門庭冷落、舉步維艱的社區醫院,經過幾年的堅守和發展,換來了社區居民的信任。去年,武漢的社區醫院門診量達到448萬人次,同比增長50%左右,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滿意度上升到85%以上。

    安徽今年啟動的12項民生工程中,解決“生活難”問題的有5項,解決“看病難”問題的有5項,解決“上學難”問題的有2項。同樣令人矚目的是,安徽17個市的政府負責人與省政府簽下民生工程實施工作責任書,民生指標由此成為安徽政府考核的剛性指標。省政府強調:責任書就是“軍令狀”,民生指標不能打任何折扣。

    河南省提出,就業是民生之本,就學是民生之基,就醫是民生之急,社會保障是民生之盾。河南將切實解決好這“三就一保”問題,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。2005年、2006年,河南分別投入121億余元、174億余元,為群眾辦好十件實事。今年是河南確定的“改善民生之年”,全省將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更大成效。

    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

    在江西豐城市農村采訪,記者看到,許多地方最好的建筑是敬老院。自2004年開始實施五保供養“敬老工程”以來,江西省累計籌集資金近15億元,新建、改擴建敬老院1100所,五保集中供養率由25%提高到了70%。

    “敬老工程”是江西著力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的一個縮影。2006年,江西還在農村實施多項民生工程,其中,使48萬農戶喝上了自來水,約38萬農戶用上了無公害衛生廁所。

    農業人口比重高,農民收入水平低,勞動力轉移壓力大,是中部地區面臨的現實。從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出發,中部地區各級黨委、政府加大力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,使農民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。

    河南省今年確定的“十件實事”,件件關乎農民。對農民的補貼資金總額高達45億元,比去年增加14.5億元。上半年,全省已解決農村安全飲水人口92.2萬人,占計劃的46.1%;完成農村公路投資33.7億元,新建、改造農村公路1.1萬公里,分別占計劃的67.4%和55%;新增農村通電8.2萬戶,占計劃的59.4%;新增農村沼氣用戶28.1萬戶,占計劃的56.2%。

    今年春季,安徽省滁州市農村少年李勝,重又邁進了校門。因家庭困難,他隨外出務工的父母在各地輾轉,輟學近兩年。今年,政府全面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,李勝和其他輟學的孩子被“請”回了課堂。以改革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為主線,安徽正采取有力措施,解決農村學齡兒童“上學難”等問題。為此,全省將增加支出3.28億元,惠及869萬人。

    在湖南省長沙縣新沙鎮望興村,62歲的蔣藝武老漢告訴記者,他們全家老少11口人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,交10元錢最高可報銷1萬元。今年,湖南新增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縣(市、區)56個,總數達到99個,占全省縣(市、區)總數的81.1%。到2008年,湖南所有縣(市、區)都將建立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,農民總體參合率穩定在80%以上。

 
 
 圖片圖表
 欄目推薦
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
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布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
 
一分快3-开户